Client:作者-陳信行老師、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看見不潔之物》書封、書腰、資訊圖表設計

封面設計特寫
書衣+書腰設計
書衣+書腰+雙折口設計
封面設計
封底插畫設計特寫
書衣跨書背插畫設計全圖
封底條碼右側書名部分筆畫打凸
書腰設計特寫
書腰上以打凸的雙紅點暗示蛇的齒印、拿掉書腰後露出蛇的身軀
內封封面設計-將蛇的咬痕(透明局部光)放在封面作為伏筆
內封封底設計-以不完整的書名筆畫呼應揭示本書題旨
內封封底書名局部光特寫
書籍內頁資訊圖表設計
書籍內頁資訊圖表設計
書籍內頁資訊圖表設計
食安X汙染X職災 三合一議題 資訊圖表設計原圖
職業病鑑定及職災補償申請流程 資訊圖表設計原圖
工業化生產的化學品之生命週期 資訊圖表設計原圖

拆解書名與書封文案

書名「不潔之物」有三種指向意涵:

1)是指工業化生產的有害健康的化學品,這裡牽涉到的是認識「不潔之物」的知識生產過程。

2)是講司法、行政、立法等社會政治活動,對有害化學品所產生的「食安、公害、職業病」三位一體的問題與爭議,一般會採取怎樣的認知與處理模式。(讀者可自行參照p.20、p.65、p.230這三頁的資訊圖表,來先掌握這個動態模式的大致輪廓,在此不多加贅述)

3)則是指文化概念上的「不潔」與「純淨」,並由此帶出在現代社會中,被賦予查實前述爭議責任的兩大知識權威-司法與科學領域,如何「看見」不潔之物的相關探討。包括:在司法與科學等領域中所講究的不受汙染的「純淨討論空間」,為何會經常會淪為輿論撻伐的「不透明黑箱」? 在台灣法庭上,這個「純淨空間」的文化儀式是怎麼被實際運作的? 誰被承認具有「看見不潔之物」的正當能力? 誰的言論被視為具有高度的採信價值?

此外,作者陳信行教授從整理各級法院判決文書,及參與台灣首宗大型職災訴訟-前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勞工集體職災案的過程中,亦發現了台灣法庭文化的採證模式,看起來之所以「機械」枯燥無聊,不像英美法系法庭文化那樣「戲劇」張力十足,與其部分源自歐陸理性主義思潮歷史遺緒下的成文法系有關,而這兩大現代資產階級司法體制所呈現出來的法庭文化反差,即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這兩種思辯立場,對應於現代法庭如何以「可靠的科學方法」來進行採證,所建構出來的不同制度安排。觀察台灣司法體制面對科學時的動態,一方面可補充歐陸成文法系鮮少被觀察記錄分析的經驗材料,與英美普通法系的法庭文化實作進行比較,亦可讓我們進一步去思索體制化科學權威,也有其「無知」與「有用」的兩面性。

書封設計概念

全書探討的各種問題意識,可說都是由封底文案所揭示的這個現象而來:當現代工業社會不斷生產的有害化學品,疑似造成「食安、公害、職業病」三位一體的問題與爭議,而送進法庭進行最後的訴訟裁斷時,為了採證當中的因果關係,司法與科學這兩大知識權威便在法庭上有了直接的交會。在法庭上,熟悉科學理論、會操作實驗室儀器的科學家,因為擁有異於常人的知識與工具,而被承認是能夠「看見」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的「專家證人」、「鑑定人」,可以提供「意見證詞」,評論他本人並未親眼看到的事(我雖未親見,但根據我的專業來看,我認為…)。相反的,「一般證人」(如罹患職業病的勞工、受公害、食安問題損害的民眾),則只被允許提供自己的眼耳感官所「親見親聞」的經驗資料(我看見…),且只被當作次要的意見參考,而非主要的經過專業鑑定的「意見證詞」。

而上面這一大段話透過書封設計來表現,即書衣插畫所示,於封面可見在法庭上,法官、律師及專家證人透過放大鏡(讓科學家擁有異於常人的視覺的工具),只聚焦在看桌上的義大利麵是什麼? 並據以提出證詞,但「專家證人」也有可能沒看到由麵條延伸出去之後,竟是一條隱藏於書背與封底的、已將電子業女工咬傷的毒蛇(「不潔之物」,如有害化學品),而女工摸著腳上的傷口,懷疑是毒蛇咬的,在法庭上卻只能說「我被不知道是什麼的壞東西給咬了一口,很疼!」,且這句經驗陳述只能被法庭視為是次要的意見參考而非主要的意見證詞。

本書想深入探討的即是,在當前法庭採證科學方法的設計安排下,這個制度是否有辦法從女工腿上被咬的傷口(「不潔之物」對健康的危害),逐漸破解義大利麵的表象,去進一步抓出毒蛇的真相? 又因為毒蛇和毒蛇的咬痕,起初並不容易被「看見」,為了突顯這個問題,所以我刻意運用書腰的高度把這兩處都先遮住,改以浮凸效果的紅色冒號(與蛇的咬痕相同)來作為伏筆。書名設計,也以透明打凸方式隱去部分筆畫,來傳達「不潔之物」剛被發明時,不易被辨識全貌的問題。

, , ,
, , ,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