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ent: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案辦公室、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111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交流會」主視覺系列設計
2023年,教育部在全臺北、中、南、東四個分區,陸續舉辦了六場、涵蓋十二個學門的「111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交流會」,分別為:靜宜大學(商業及管理學門&數理學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含體育學門&社會含法政學門)、國立宜蘭大學(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生技農科學門)、國立中山大學(工程學門&專案-技術實作)、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醫護學門&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門&民生學門)。這六場成果交流會活動現場的場佈,共同使用了以下的主視覺系列設計。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緣起
106學年度起,教育部規劃推動「大學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希望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個別教師,建立持續性的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推動專屬社群之建立與對話,累積教學研究案件之成果,建置成果發表平台及專業人才庫。透過不同任務之同步推展,積極鼓勵大專校院投入資源,協助大學教師增進教學能力,經由完整且優良之教案在課堂上的正式實施,提升教學品質,幫助學生增進知識學習的相關成效。
客戶期待111學年度成果交流會主視覺傳遞的精神意象
與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案辦公室進行設計溝通時,客戶向我表達了他們對本次主視覺設計委託合作案的想法與期待,簡列如下:
1. 視覺意象:多樣、創新、動能、發光、不斷碰撞、交流、溝通、火花等
2. 風格取向:簡約抽象
3. 背景色:淺色系、明亮感
主視覺設計概念
1. 客戶希望我從他們提供的眾多概念關鍵詞組中,挑選幾個來做主視覺的設計發想。我思忖著若不以概念元素拼湊的慣用手法來處理,能否找到一種足夠將所有關鍵詞皆妥善統攝起來的代表象徵物?於是我想到了莎⼠比亞曾說過的⼀句話:「那腦袋裡的智慧,就像打⽕⽯裡的⽕花⼀樣,不去打它是不肯出來的。」於是我便以此做為核⼼概念,運⽤抽象化的「打⽕⽯」造型組成,去傳達客戶希望主視覺能呈現出的感覺:「多樣、動能、不斷碰撞、交流、溝通、⽕花、發光(⽕光)」。
2. 主視覺整體系列⽂宣品的組成,採取現代藝術運動史上的圖像延異簡化的歷程,來傳達主視覺希望被賦予傳達的最後⼀個概念:創新。
1888年⾼更在其畫作《佈道後的幻覺—雅各與天使纏⾾》中脫離印象派的影響,嘗試將⼈與物加上鮮明的輪廓線,取消地平線與陰影,讓⼈物與樹置於同⼀平⾯上,使⼈物有遠近前後關係卻無景深。1915年⾺列維奇在其畫作《八個紅⾊矩形》中,不僅取消地平線,更進⼀步將物象主題抽象成幾何元素。受塞尚影響,⾺列維奇的圖像構成在於⼆度空間呈現「形」(⽅形、圓形、三角形)或三度空間的「體」(⽴⽅體、球體、三角錐體)。塞尚認為圖像中的表⾯深度其實來⾃拆解單元、單位中的⽴體多⾯。⾺列維奇在至上主義繪畫中的⽅塊體,則在暗⽰超越⼆度與三度空間的圖像平⾯,並轉向只專注在許多任意平⾯表⾯的任意單⾯,也就是只留下將⽴體進⾏空間拆解後的單⼀平⾯。即「體」(下圖右)到「形」(下圖中)的再抽象。
與上圖⾺列維奇同年展出的另⼀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創作,是以塔特林為⾸的構成主義作品《繪畫浮雕:材質選擇》。構成主義接受⽴體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並由傳統雕塑的加和減,變成組構和結合;同時也吸收了絕對主義的幾何抽象理念,甚至運⽤到懸掛物和浮雕構成物,對現代雕塑有決定性影響。
本次「打⽕⽯」主視覺設計的系列⽂宣品,亦借⽤了此種表現⼿法,並非只是單⼀構圖的重複複製貼上,⽽是以主視覺海報中既有元素的「形」與「體」的多元組合,在不影響設計風格統⼀性的前提下,來達成主視覺系列⽂宣品的豐富視覺變化,同時以現代藝術運動史上的圖像延異「⾰新」,來呼應本次會議想賦予的「創新」精神。
主視覺海報側重在無機幾何圖形的構成(即:⽤圓規、尺的機械式繪圖),偏理性⼯整。X展架直幅則從主視覺提取元素重新構成,再加入⾃由感性的有機曲⾯構圖,讓「交流」不只有理性也有感性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