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ent: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科技的展示、溝通與信任—2025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主視覺系列設計

A1主視覺海報設計
A4會議手冊封皮設計
A4會議手冊封面設計
A4會議手冊封底設計
識別證設計(8.5X12cm)
投影橫幅設計(332X186cm)
2025.06.21會場現場照(照片由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提供)
Day1 A0議程海報設計
Day2 A0議程海報設計

年會主題

在科技社會中,科技的展示、科技溝通,乃至於贏得信任,都是重要的行動與技藝。科技以甚麼樣的面貌或是物件呈現?科學家如何與常民溝通?如何贏得社會的信任?當人們面對未知時,這些相關行動都有助減少不確定性。因為人們無法親自經歷所有事物,所以必須依賴或信任他人的知識與經驗。對個人而言,信任是特定的心理狀態,就社會集體的層次來看,社會信任也可視為一種「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互信高的社會,容易讓社會產生安全感,有助促進各種行動,也能減低各種成本。

波蘭微生物與免疫學者Ludwik Fleck (1896-1961)二十世紀初期便已提出具有建構色彩的科學哲學理論。Fleck 主張我們應該以歷史與社會的視角來掌握認知主體、認識對象與社會集體之間的動態關係,同時強調個人可能同時身處多個思維集體,預示了當今「跨領域」、多元承認、多元溝通與跨域創新的趨勢。
若跨域,或者讓個人同時身處多元集體成為認識科技的重要基礎,那麼STS研究該如何探索這些思維集體的結構特色與相互之間的溝通形式?在學術專業研究分工越來越細緻,社群媒體串流盛行,以及「產業-政府-學術-媒體」四螺旋鏈大力推動社會前行的時代,在面對「人類世」、「後真相」、「物與非物(資訊)」以及曲解為無標準的「相對主義」現象,溝通如何進行?科技如何展示? 社會對科技的信任該如何建立?

主視覺設計概念

象徵「科技本體」的白色光束,穿越「學界、產業、媒體與政府」四種稜鏡後,被折射成多彩且強弱有別的光譜與泡泡,猶如不同社會群體對科技的多元解讀與利益篩選;這些光譜與泡泡同時暗示科技泡沫的可能性與潛藏的社會風險。光束能否交會,是科技能否被有效理解與溝通的關鍵;而信任,則是在穿透幻象與不確定中,逐步累積而成的集體成果。

當代科技展示與溝通,不再是單一領域的獨白,而是多重思維群體間的動態協商。在學術分工日益細緻、社群媒體深度滲透、跨域互動頻繁的今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誰在展示科技?用什麼語言?面向誰?又如何讓社會在未能親歷的情境下,依然建立對科技的理解與信任?本屆年會誠邀您一同思考,開拓展示、溝通與信任的新路徑。

, ,
, , , , , ,
△ Back to Top